当前位置: 主页 > 试驾评测 > 劳斯追尾大货照样要命,车越贵就一定更安全吗?

劳斯追尾大货照样要命,车越贵就一定更安全吗?

(原标题:劳斯追尾大货照样要命,车越贵就一定更安全吗?)

所谓“一分钱一分货”,就是只要钱到位,总归会达到你想要的设计目标的,不管多难。

所以很多人都有这样一种感觉,就是汽车价格越贵,档次越高的车型,在被动安全性能方面必然会远好于低端车型。关于这一点,我想绝大多数人都会认可。

嘿嘿,其实就连我自己都认可。因为这就是事实!——但是呢,安全这个话题,永远都是相对,从来不会有绝对。比方说,10万元的轿车和30万元的轿车对撞,10万元的肯定吃亏。因为受限于成本,用料、工艺、配置等方面都“差着辈分”。

然而随着“对手”的不断升级,最终再贵的汽车也终将会败下阵来。比如世界上再贵的小车,遇到大货车也都是听天由命的份,不管你信不信!你不信?你会反驳我“劳斯莱斯、宾利这样的顶级豪车,难道在大货车面前也毫无招架之力”?

劳斯莱斯追尾大货车?

也同样不堪一击!

关于这件事还真有人用自己的命做过实验:劳斯莱斯幻影这个级别的车,正面追尾大货车之后,大货车的尾部钢梁依然轻松切开了劳斯莱斯的A柱,将A柱直接割断后“一路平推”,最后劳斯莱斯整个前排全部消失的无影无踪!

劳斯莱斯在大货车面前不堪一击的原因,依然是双方的“不对等”太过于夸张。大货车几十吨级别的体重……这……劳斯莱斯也拿它没辙啊……同样的道理,几十吨的重卡,遇到主战坦克正面对轰,也一样毫无还手之力,瞬间成铁渣渣……这就是级别上的巨大代差!这只是其一。

其二,劳斯莱斯本身的车头吸能、以及乘员舱的整体刚性是极为优异的!但为何追尾大货车时,这些设计巧妙而精良的构件都完全起不到作用呢?关键就在于:大货车尾部离地高度太高了,轿车追尾它,整个车头完全是“嵌入”集装货箱的底下的,最后轿车A柱硬生生磕上大货车集装货箱的下沿……

轿车A柱瞬间被切断

永远是最惨的安全痛点!

大货车的车架,钢板厚度最低都是8毫米起步,集装货箱的尾部边梁的槽钢厚度都5毫米起步,而且又是直角,非常锋利,磕在轿车A柱上,就如同一把刀砍向了轿车A柱,瞬间就把对方A柱彻底摧毁……

而眼下主流的轿车、城市SUV的A柱,又都是“钣金拼焊”结构。本身厚度就不会太厚,结构的连续性、整体性也大打折扣,在大货车尾部钢梁面前,就更是弱不经风了……我们来看一下常规轿车的A柱结构是怎样的:

有内板、加强板、外板组成,不同层的板材之间依靠点焊(或激光焊)连接。通常起到主要支撑作用的加强版,厚度也就在2毫米级别(高档豪华车厚度也不超过2.5毫米);内板厚度常见1.5毫米级别;外板厚度常见1毫米级别。

如果有专业防滚架

是否能顶住大货车?

这时候笔者想到了在专业赛车领域里非常普遍的物件——防滚架。根据FIA(国际汽联)的规范,专业防滚架材质必须是“非合金碳素无缝钢管”。简单来说就是要求使用“合金钢”,不允许使用“普通钢”。

通常专业防滚架都采用经典的“美标4130钢”(日本牌号SCM-430,我国牌号30cCrMo)。这种钢屈服强度约800MPa,抗拉强度约950MPa,韧性很好。从力学性能看基本可以视为1Gpa级别超高强度钢材。

然后FIA对钢管的厚度、尺寸也有规定:主防滚架钢管直径/厚度分别达45 x2.5 mm或 50 x 2.0mm;其他次级部位防滚架钢管直径/厚度不小于 38 x 2.5mm 或 40 x 2.0 mm;其他非重要部位局部增加的结构钢管直径/厚度分别达30 x1.5 mm。而在越野圈子里,越野用防滚架钢管的壁厚更是直接3mm起步……

防滚架究竟有多结实?

很多车企直接在A柱里面塞钢管

很多人不相信防滚架能有多结实,那我们来看一下经典案例:2009年WRC(世界拉力锦标赛)的葡萄牙分站,当时福特车队的芬兰车手拉特瓦拉在比赛中发生失误,从山崖上滚下来150米,车子翻滚20圈。最终他本人并没有受到严重伤害,而此画面也成为了WRC历年精彩集锦的经典。

国内方面,CTCC(中国房车锦标赛)2017年在上海站,著名车手金忭也发生了类似的翻车意外。但幸运的是,他的身体在防滚架的保护下毫发无损。——所以事实可以证明,防滚架的结实程度远超出我们想象!

那如果将防滚架与汽车A柱结合的话……有企业还真往这方面想了,比如英国摩根老爷车,A柱里塞入了木条!当然,这货全车骨架都是木头的,开个玩笑。最早是本田在2008年给奥德赛的A柱塞钢管。由丸顺公司通过液压成形技术将其成形后,供应给本田的电阻焊钢管。壁厚薄,也不是无缝钢管,所以强度比起专业防滚架那是差太远了。

之后福特公司开始玩起了“钢管A柱”:福特锐际Escape的A柱里就藏着一条轧制钢管,钢管一直延伸到车顶。而同样来自于美国的Jeep大指挥官,A柱里也藏着一条钢管,壁厚2毫米,焊接成型(非无缝钢管),但覆盖面积很大,从A柱到车顶,再从车顶到B柱,最后构成一整个框。

我们有理由相信今后关注A柱安全的企业一定会越来越多,除了A柱之外,甚至直接以钢管和车身骨架相结合的设计也会陆续出现。

-end-

近期内容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