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汽车百科 > 大乘汽车后杠怎么样,大乘佛法经文

大乘汽车后杠怎么样,大乘佛法经文

(原标题:大乘汽车后杠怎么样,大乘佛法经文)
一、小乘经和大乘经

很多人觉得自己是学大乘的,所以小乘经不应该读,也有很多人认为大乘不是佛说的,这些观点都是极其错误的和不可取的

《大宝积经》第78卷记载了一个比丘的故事,可以完美地解释为什么大乘经典出现的晚,以及阿罗汉也可以是菩萨,还有菩萨应该为了饶益众生的缘故学一切大小乘法。原来后来诵出大乘经典的人前世是阿罗汉,当他前世的追随者和他此世的追随者发生矛盾时,为了避嫌,此菩萨比丘不说自己前世就是那位教小乘法的阿罗汉。

其实,二乘(声闻乘和独觉乘)和大乘是不分乘的,它们同属一乘即佛乘,它们能够完美地兼容在同一个完整的体系里,它们都是一棵菩提树上的法宝。

二乘人也具菩提心,他们也可以是菩萨,这点在《妙法莲花经》里说的很清楚了。

佛陀的那些大阿罗汉弟子实际上是菩萨们为了庄严佛眷属和协助传佛法而示现阿罗汉的,这点在《华严经》里也说的很清楚了。

《大般若经》也记载了有人先修习六度和无量无边的佛法,修完以后再发心,一发心马上就能证无上正等正觉,可见修大乘法的未必就有大乘心。

如果你读巴利三藏或阿含经或所谓的“小乘佛经”,你会发现它们根本不是“小乘”,而是货真价实的佛法。

二、真正的区别

小乘和大乘的区别之处根本不在于你读的是哪部经,修哪个法,或你信的是哪个教派,区别不在于任何外在的东西,它们的区别只体现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

如果你没有大乘之心,那么不管你读什么佛经,你都是二乘人,如果你有大乘之心,即便你学的都是二乘的经典,你也是大乘者。

我们每个人都要做出这样的选择:你是否愿意帮助别人、你愿意帮助别人到什么程度以及你到底做了什么来帮助别人。

而每个人的选择都应该得到百分之百的尊重,因为我们是自己的主人,而不是别人的主人,我们不能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别人,同时也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而且谁能保证谁的选择永远不会变呢?声闻人也有发心的,菩萨还有退转的。

但是小编觉得我们还是需要尽力去帮助别人的,因为这是我们应该做的。我们也需要在修行自己和帮助别人之间找到一个完美的平衡点,度己、度人都有时候,时候到了该做什么就做什么。

三、关于译经

另一个值得我们注意的问题是,除了梵文版和巴利文版佛经以外,我们现在读的佛经其实都是译文,也就是说都是二手经。有人觉得佛经一定得是繁体字、竖版还不能带句读,这是由于对译经这一事实没有正确的理解而造成的错误理解。

那么对于佛经的译本的正确性和有效性,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呢?首先,我们觉得,如果能够亲自在佛陀面前听闻受法,这是最好的方式了。可惜我们都不具备这样的时空条件。

既然如此,我们对待佛经需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梵文和巴利文是最原始和最接近佛说的法的版本,如果我们能读梵文和巴利文版的佛经,这当然是最好的。可惜的是,我们大部分人又都不具备这样的语言能力,所以只能依赖译本了。

那么谁又能保证译本一定能完全准确无误地表达出原本的每一个含义呢?而且绝大多数大乘经典的梵文本已经丢失了,这时我们该怎么办呢?

佛陀早就知道我们会面临这个问题,所以他在涅槃之前说:依义不依语,这意味着我们应该取其义而不执着于文字。

实际上,佛陀的逻辑和我们有很大的不同。我们的逻辑习惯于取两极中一端,非黑即白,而佛的逻辑是非黑亦非白——中观。

我们取舍的逻辑是这个事物不是好的就是坏的,而佛陀的逻辑是结果导向的,如果你用了这个东西后能得利益那你就该取用,如果你用了这个东西会受损害,那你就不该取用。到底是会得利益还是会受损害,佛会建议你要视个人的情况而定。

综上所述,可以总结出以下两点:

1.依义不依语

2.对于我们个人而言,我们更注重的是读经的收获,而不是经文本身

四、筏喻

对于法本身的态度,佛陀说了一个比喻——筏喻,这个比喻记载在《中阿含经》第54卷大品阿梨吒经,或中部第22篇《蛇喻经》,《金刚经》里也有提及:

佛说:我为你们常说这个筏喻,是为了让你们舍离,而不是为了让你们执取。认真听我说并好好思考。有个人到了水岸有事要度水去彼岸,但是水流很急,没有船也没有桥梁,他心想,我该如何安稳地到达彼岸呢?于是他就在岸边收集草木,作成木筏,乘着木筏安隐度到了彼岸。到岸后他心想,这木筏于我多有饶益,乘着它令我从彼岸安稳度到此岸,我现在就要把它扛在右肩上,或戴在头顶上离去。你们觉得如何,这个人这样做会有益处吗?答:没有。世尊告曰:这人应该怎么做才有益处呢?他应该这么想:这木筏于我多有饶益,乘着它令我从彼岸安稳度到此岸,我现在应该把它靠着岸边或置于水中,然后离去。如此,我为你们常说这个筏喻,是为了让你们舍离,而不是为了让你们执取。你们应该从筏喻中知晓法亦应舍离,更何况是非法呢?

从这个筏喻里,我们可以看出佛希望我们能有这样一个舍离的态度,和上面提到的两点的理念是一致的,更何况我们说的还是佛经——法的物质载体。所以,与各位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