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汽车导购 > 小米SU7上市,掀起新一轮车市降价潮?

小米SU7上市,掀起新一轮车市降价潮?

(原标题:小米SU7上市,掀起新一轮车市降价潮?)

小米SU7上市,雷军全场3小时的个人秀,值得车圈一众大佬争相学习。在此次发布会上,小米式营销再次获得行业大佬高赞,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称,小米发布会果然名不虚传,雷军的演讲很出色。

图片

小米+雷军+造车,三大流量端口汇聚一地,强强联合引起科技圈、数码圈、汽车圈话题共振,引爆整个互联网。

小米SU7上市,对车市有哪些影响?新车未上市之前,一切都是未知数,发展扑朔迷离。结果万万没想到,小米SU7的到来,貌似推动车市开启新一轮的降价潮。

图片

愚人节不愚人,迈入四月一众车企纷纷给出限时优惠。是否因小米SU7订单量引发的车市恐慌,还是消费端需求低迷?引发各大车企降价不得而知。你不妨想一想,小米SU7上市24小时大定突破88898台,究竟抢夺了多少车企的潜在需求?以致于引发友商降价回击?

图片

小米SU大定超预期,引发了不少争议,人红是非多,小米SU7爆单据悉面临“友商”抹黑。

3月31日,小米汽车副总裁李肖爽回应:有人在公然向KOL派发抹黑小米SU7的商单。这些行为,实在令人不齿。我们已初步掌握部分证据,将坚决追究其法律责任。

图片

可想而知,小米SU7畅销引发车圈震荡,影响到底有多大?现在的影响冲击仍不断向外扩散。时间迈入4月份,囊括昊铂、一汽-大众、上汽大众、一汽丰田、小鹏、问界、极氪、阿维塔等一涌而出、纷纷跟进降价,或给出限时优惠,或美其名曰增配行降价之实。

唯独特斯拉来了个反向涨价,Model Y全系涨价5000元。

回归到一众降价车企队伍中,昊铂显然有梭哈的意思,全系至高尊享59000元的价值权益是真金白银,还是虚晃一枪?

图片

不妨分析一下,其中价值20000元的终身免费充电、价值6000元的终身和价值6000元的充电桩,个人认为上述3项权益货真价实,没有太多水分,几乎等同于价钱权益。

图片

其他的购车金融政策、豪华配置套装等即便按照30%等价折现,仍值5000元。权益换算下来,昊铂HT、昊铂GT相当于现金让利高达3.5万元。

坦白讲,出台如此之高的优惠政策,昊铂真是要掀桌子!昊铂GT硬刚小米SU7,快到刺刀见红的关键时刻!

如果你认为昊铂HT、昊铂GT两款车的销量寥寥无几(今年以来,两款车的单月累计销量500-600辆),官方想借内卷的车市局面给出优惠情有可原,而销量特别火爆的问界M7给出限时优惠,显然突破了我们的常识。

打算购买问界M7的伙计,在4月30日之前交付定金可享受1-2万元现金优惠,这一波降价让利,给消费者绝对是一大惊喜,同时给竞品车棒头一击,毫不留情。

图片

再看一看问界M7 3月交付量,月交付量接近2.5万辆,一丝一毫的机会都不留给对手。真是应了那一句,卖得越火爆,优惠力度越大,对竞品车型简直是双重暴击。

还有,问界M7给出限时优惠是否由小米SU7上市触发?个人看法,应该没有太多的关联性,毕竟小米SU7是轿车,而问界M7是插混SUV,两者除了定价区间略靠近,其他方面几乎没有任何交集。

问界M7给出1-2万元的现金优惠,上市至今已有半年之久,不能算背刺老车主,甚至认为其给出的限时优惠相当保守。

毕竟当下新能源市场,唐新能源、理想L7等前期已通过降价或增配的方式让利于消费者,抢先问界M7一步。而问界M7自焕新以来销量火爆,时隔半年方才给出1-2万元优惠,行动称得上小心翼翼。

图片

一汽-大众全系限时追加现金补贴至高5000元,时间截止4月23日;上汽大众朗逸新锐出众版来袭,售价区间7.999-8.799万元,相比在售车型降价2-2.2万元。

一汽丰田给出的优惠政策明显较为保守,虽然提供多项购车金融政策支持消费者购车,置换补贴高达16000元,但每项“让利”政策无法惠普所有消费者,一汽丰田的优惠力度不妨再大胆一些,毕竟蛋糕就这么大,优惠力度大一些,销量自然会上涨。

图片

新势力品牌,除了问界,小鹏同样给出了惊喜。小鹏G9给出了智驾补贴,现车限时减免至高20000元,值得一提的是,智能双腔空气悬架限时8折,价值5000元,吸引力同样不低。

综合计算下来,小鹏G9补贴后售价24.39万元起,相比理想L7、理想L8,小鹏G9的价格竞争力和吸引力不可谓不高。

图片

春节开工以来,比亚迪推出的“荣耀版”掀起的降价潮,长安、吉利、北京现代、奇瑞、长城等陆续跟进,突然间的风云突变,引发车市动荡。然而,除了比亚迪订单量剧增之外,其他车企显然没有因降价收获太多的订单。

现如今,春节开工至今不足2个月,各大车企再次给出限时优惠,实施降价之实,可见车市竞争跨入到了极致疯狂内卷的新阶段。

说到此,是否为小米SU7引发的的车市震荡已无关紧要,谁能够通过降价抢夺订单,争夺更多的市场份额,(降价)同时又不损坏品牌形象,该问题考验各大车企的实际操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