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试驾评测 > 阿维塔12:风阻测试中的趣味瞬间

阿维塔12:风阻测试中的趣味瞬间

(原标题:阿维塔12:风阻测试中的趣味瞬间)

 

2016-2017年间,有幸陪着孙络典专家工作过2年。孙专家是汽车行业空气动力学方面的泰斗,1982年即在英国帝国理工学院获得博士学位,也是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空气动力学分会的高级顾问专家。孙专家的专业和严谨,让我受益匪浅。

孙络典专家在中国汽车工程学会

 

阿维塔12是孙专家退休前的最后一件作品。当时正值碳酸锂价格的历史高位,团队希望用94.5KWh的电池,开发出能够行驶更长里程的车辆。整车有很多东西是不能省的,比如空间尺寸、安全、豪华内饰、高端配置等等。我们唯一的机会就是降低风阻,这个课题,最终孙专家和他的团队做出来了。

 

管理空气流动并非易事,通过计算机辅助工程(CAE)进行空气动力学的完全精准计算仍存在挑战。因此,中国同时推出两款第六代战斗机的消息令人振奋。这不仅展示了中国在空气动力学领域的显著进步,也从侧面反映出:新一代的中国力学专家已经成功地吸收并超越了国际先进技术和理念,实现了真正的超越。这些基础学科的突破,同样为中国汽车工业的崛起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为了确保汽车具备优秀的空气动力学性能,在CAS阶段必须进行大量的仿真分析。即便是型面上2毫米的细微差异,也会对最终的风阻产生显著影响。在阿维塔12的开发过程中,我们不仅进行了大量耗时耗力的仿真分析,还制作了1:4和1:1的模型进行风洞测试。每一个型面都经过反复推敲,既要满足设计师Nader的创意需求,又要符合空气动力学专家孙先生的优化标准。外观上的每一毫米修改,都伴随着深入的讨论,甚至激烈的争论。

风阻测试是评估车辆在行驶过程中所受空气阻力的重要环节。通过精确的测试,工程师能够优化车辆的空气动力学性能,从而提升燃油效率和行驶稳定性。上图展示了一次风阻测试的场景,车辆在风洞中接受严格的测试,以确保其在各种速度下的表现达到最佳状态。

 

光有好的外观型面,依然无法支持我们目标的达成。因此,我们在科技装备上想办法。比如电子外后视镜CMS,国家标准是在2023年7月1日批准执行的,我们阿维塔12在当年11月即上市应用,是中国品牌第一个使用的。通过电子外后视镜的应用,成功降低风阻系数超过10个Count。再比如说主动进气格栅AGS,能够根据需要进行自主开闭,有效降低风阻。在过去,AGS只在豪华品牌的高端车型上应用,我们阿维塔12的纯电车型,入门即标配。这一项配置,也降低风阻系数20个Count。在轮胎选型和轮辋造型、空气悬挂的应用上,我们也同样做了相当多的工作。

 

说得比较多,但我依然相信直觉。人的天性,是追求小的能量消耗,因此人们觉得美的设计,风阻往往都是小的。就如同我们看到中国的复兴号高铁、歼20/歼35,无一不是美与低风阻的兼得。阿维塔12和众多低风阻车型一样,浑身流淌着的都是行云流水的即视感。

每一项成就的取得,都离不开基础科学的不断进步。

 

有一位自媒体老师,去年就表示要测试阿维塔12的风阻。我们担心他在测试过程中可能因某些配置缺乏或未处于正确的工作状态而影响结果,因此积极与他沟通,并邀请他共同进行测试,但遗憾的是被拒绝了。如今旧事重提,我们不清楚他具体是在近期的什么时候进行了测试。连续两年只针对阿维塔12进行测试,并声称我们的智能电动车堪比20年前的燃油车,这确实让作为汽车人的我们感到深深的伤感。(PS:20年前我刚大学毕业不久,那时桑塔纳还在热销,中国品牌还处于市场的最底端。20年弹指一挥间,全球汽车业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然而,为了澄清事实,我们正在积极联络测试机构,计划尽快使用量产版车型进行公开测试,以消除误解。此举不仅是为了为孙专家及我们杰出的研发团队正名,更是为了证明中国汽车工业的进步。

 

【版权声明】车平台提醒您:请在浏览本网站关于【阿维塔12:风阻测试中的趣味瞬间】文章时,请您务必阅读并理解本声明。本站部分内容以及图片来源于商家投稿和网络转载,如网站发布的有关的信息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