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汽车导购 > 遥遥领先的华为,不缺钱的小米,是2024的日系车终结者?

遥遥领先的华为,不缺钱的小米,是2024的日系车终结者?

(原标题:遥遥领先的华为,不缺钱的小米,是2024的日系车终结者?)

但,出发点并不在于此。出发点是,恐惧。恐惧带来焦虑,焦虑带来尽可能多的尝试,尽可能多的尝试带来内卷,而所有车企都做同一件事时,带来极致内卷。

至于恐惧的原因,2023年上半年是经历了3年疫情之后的重新调整再出发,但后半年的原因,则更多是理想、华为、小米等一系列企业带来的势能变化。

华为慢慢成神,也在渐渐退神

复盘2023年,非常有趣的一点是,按时间轨迹推进,每个季度里都有一家车企可以作为商业和消费者心态改变的关键词。分别是,第一季度,特斯拉,第二季度,理想,第三季度,华为,第四季度,小米。

跨国巨头的本土化方式是,用中国本土合资企业来主要判断中国市场发展趋势,之前很多决策需要到外国母公司总部来决策,如今可以更多由本土来决策。如,奔驰E级上市速度跟上了8295芯片,宝马的ifactory工厂,东风日产接下来在中国的车型,由本土主导,本田未来的新能源车型,有本土企业主导,均是如此。以及,上汽大众的插混项目直接可以本地化决策,一汽-大众也要开始推进新一轮插混、智能驾驶等业务。

写在最后:

显然,问题和挑战自然是继续存在,传统车企处于守势,新生企业处于攻势,二者各自有各自的优点和弱点。诚然,老牌企业有着大工业生产能力,供应商合作能力,资金和传统用户基盘的能力,但它们的劣势也在于,对市场需求的变化要顾及的太多,如谁都没有底气像比亚迪那样直接停掉燃油车,只做新能源,既要考虑老用户和品牌美誉度以及燃油车带来的利润,又要考虑自己在下一阶段竞争中不落了下风。

而跨国企业的挑战则在于态度的调整,最初合资公司的建立的初衷是,中国车市快速崛起,有着巨大的潜力,海外成熟技术输入之后,要获取利润最大化。

而随着中国连续成为全球最大市场,本土品牌的陆续崛起,以及眼前的智能应用+新能源供应链体系崛起,跨国巨头即发现了赚钱变难,又发现了自己变成了追赶者。继续按自己的全球化路径思考,还是迎合中国市场,这才是最根本的冲突点。再比如丰田章男多次炮轰电动车,很能说明问题。

而不改变这样的态度,跨国巨头难以一战,但如果改变,这将是和中国品牌相同的,追赶与被追赶的话题。